刘庆杨 官方网站

杨维民  /  2014-06-02

关于“复辟”

关于“复辟” 

学术主持:杨维民 

面对这个芜杂而琐碎的世界,思想因浮躁而浅薄,我们身处熙熙攘攘的洪流,精神却茫然无依。我们无法像古人一样于山林隐逸,在雪夜长谈,这深重的孤独又将栖于何处?所幸,还有许多艺术家为我们营造着灵魂的栖息地。老师们的画是喜悦的,笔触是丰满的,站在这些画面前,我的感受自然而平静,一种剥离于喧嚣外的安然。而在平静安然的背后,更多的是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思考。面对由历史文化的构建和积淀形成的艺术历史参照物,我们不得不追问,艺术是否到了一个需要回溯反思的时候?是沉溺于以形式的新奇求发展,还是树立一个有传承的价值体系?这个时候,对于艺术概念和心里契合的把握成为艺术家能否提升自己艺术性表现的关键,艺术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关照。其实,所谓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并不是对立的,也不仅仅是获取汲养的母体,而是一直在发展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吕佩尔兹就反对绘画的观念性,他说:“绘画已经年迈,但我依旧照料着她,我并不是来自于一个固定的地方,我来自于所有的画家。”所以,我们无法用同一种方法或形式定义艺术性是一种形式的关注。当代艺术并不仅仅指涉绘画本身,其内涵更指向艺术所具有的现代精神。

此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美院的教师,在创作的同时肩负着培育艺术人才的责任。他们的思考也因此更深入,探索更具体。在现在这个充斥着信息暴力的社会,在一片鼓噪声中,能坚持自始至终流淌于血脉中的文人精神,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对抗。但是,艺术家胸怀的是诗意,画笔是自然的,于是对抗在理性与平静中展开,并最终在对抗中和解。这次的展览正是艺术家们对艺术的一种思考,对中国文人精神的一次阐述。

艺术家的作品从来都不只属于个人,它属于每一个面对它的受众,因每一个人的理解而不同。所以,我不想从我的角度来评述我对作品的看法。

高山之雅,李旺之儒,马元之风致,张耀来之通脱,赵德昌之灵动,刘庆杨之清贵,这正是中国文化传承之精髓。38张作品,如同38个故事,也许我们没有实际接触过那引动场景,也忘记了它曾经无数次出现于我们的梦境中。但这些画之浸润如同春雨无声,它的影响是深入的,是一点点漫延开来,并随着内心波涛的平静而显现出灵魂深处的镜像,那一刹那,才明白,原来,我要的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