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杨 官方网站

任孟宇  /  2012-08-26

藏骨取象——刘庆杨

藏骨取象

     “没骨”,“没”其“骨”也,即隐其“骨”,将作“骨法”的笔迹墨踪掩盖起来,或者不用线作轮廓,这种画法源自花鸟画,多是花卉,开山为五代时期的大画家徐熙。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赞徐熙的画云:“后年深粉剥见墨踪,描写工夫始惊俗。”苏轼题徐熙的可花诗说“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由此,足可想见其没骨画之精妙。
      最为传统的“没骨”画法是先落墨。落墨者,不是双勾的墨线,而是以墨块的浓淡构成高低深浅阴阳向背的花卉形象,然后在部分地方,花或者叶上复着颜色。因为有墨作底,其色画来具有一定的覆盖力,必定较厚实。这样,墨块处墨韵飘逸,敷色处庄重典雅。传统意义上的“没骨花”,在未上色之前,当是一幅极佳的水墨画。它不像元代王渊那样的双色水墨渲染,而是类似明代徐渭这般的用墨色分层次定形象的写意式的画法,当然并不会如徐渭不修边幅,而是整饬的笔墨混交的墨块。
      从不作轮廓勾勒,不用双勾填色或双勾泻染的意义上说,传统“没骨”曾经为纯水墨的画法;从彩色着在墨色之上的意义上说,“没骨”系色彩覆盖墨色的画法。纯水墨的“没骨”,明清两代甚为流行,近、现代更是多见,墨上复彩则几成绝响。现代的张大千、谢稚柳有时也用此法,光彩异常,使我们能窥见千余的色彩有一种觉着厚实的感觉,尤其是带粉质的颜色,若无墨底铺垫,会流于轻浮,暗淡,提不起精神。
     另外一种“没骨”,是纯彩色的画法,这是徐熙子孙辈的创造。沈括《梦溪笔谈》云:“(徐)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从记载上看,“没骨图”的首创者为徐熙的孙子徐崇嗣。《图画见闻志》说:“(徐崇嗣)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图绘宝鉴》认为徐崇嗣“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始于崇嗣也。”
      不过,因为后一种“没骨”画法不见墨踪,相当长一段时间似乎仍不入鉴赏。发展到清初恽寿平的“没骨图”,已将中国画的一套笔墨程式融入色彩,人们的审美习惯也以彩当墨,色彩的笔墨化,笔墨的色彩化交融一体,有五色之墨,也有五墨之色,所以恽寿平的“没骨图”,秀美清淡,行家直作水墨观。
      庆杨也画“没骨”画,他常常会摹写一些比较成熟的“没骨”画。但他对于画面笔墨的要求似乎更高,他的“没骨”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讲究笔色”,以色代墨,在保持对笔墨审美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容量,增强表现力。在用笔用色保持这些要求的同时还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纯度的变化,因为每幅画具有不同的色调,画面所呈现出的信息量十分丰富。他的画,说是“没骨”,但都已经逐渐将“骨”嵌入其中,这“骨”不在乎外在的墨,而是笔墨的精神,中国画的精神。
  

【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任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