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杨 官方网站

刘庆杨  /  2016-10-05

浅谈中国盛世文化与院体细笔绘画

.

    说起中国盛世,一般都是指历史上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特定阶段,中国由大乱转变为大治,并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状态的时期。在盛世之中,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亦全面兴盛。而在文化的全面兴盛中,作为“文之极也①”的绘画,突出表现就是院体细笔绘画的全面兴盛与繁荣。


        “院体(细笔),唐以来翰林院诸色皆有,后遂效之,即学宫样之谓也。②”院体细笔绘画,是指由宫廷主导的,直接反映皇家所推崇的审美需求并具备特定社会文化功能,以“色彩华贵、工谨精妙、周密不苟”为视觉艺术表现手法的绘画艺术作品。是一种对于作品题材以及绘画材料等都有着相应规范,我国所特有的传统艺术绘画形式。


        一如“黄河清而圣人生③”,中国历史上传统院体细笔绘画的大发展大繁荣往往离不开“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作为基础。无论是GDP占当时世界85%的宋代“仁宗盛治”、亦或是“七下西洋,威播异域”的“永宣盛世”,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都可见院体细笔绘画的兴盛发展。一定程度上说,传统院体细笔绘画的兴盛完全可以与太平盛世之间相互印证。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在其后的三百年统治中,实行了“抑武重文”政策。重用文官、兴办学校、改善科举,设立国子学、太学等官学机构。变乱世为治世,太平盛世得以显现。进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兴盛,达到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鼎盛时期。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④”这种文化的全盛,依托于仁宗朝所开创的太平安定富足的社会环境,得以进一步发展,到宋徽宗时更是达到顶峰。


        宋徽宗即位时,宋立国已有140年,历“仁宗盛治”、“熙丰新法”,物力空前,政治稳定。盛世局面为院体细笔绘画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太宗朝设立的翰林图画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宋初确立的“黄家富贵”之“宫样”,得以稳固。院体细笔花鸟作品的富丽华贵更是与太平盛世图景相得益彰。这种兴盛也一直持续到南宋“乾淳之治”之后很长时间。


        “永宣盛世”发轫于明成祖朱棣在位时。这一时期,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五征蒙古,收复安南,巩固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这种政治清明,社会发展一直持续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年间。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进一步提升。此时明朝立国已经57年,明王朝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加之宣宗朱瞻基雅好诗文书画,尤其擅长绘事。这种最高统治者对于传统院画的欣赏与倡导,也进一步推动了明代画院与院体细笔绘画的兴盛。此时除了院体画师边文进、郭纯、谢环以外,周文靖、商喜、孙隆等画家也纷纷入职宫廷。院体细笔绘画随着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再一次繁华绽放。影响一直持续到天顺朝、弘治朝的林良、吕纪等诸多院人。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历三朝,持续时间长达134年。在此期间,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也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幅员辽阔,国库财政储备充足。这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到世界占比的1/3;工业产量占当时世界的32%;清王朝进入全盛期。


        乾隆皇帝是有一定书画素养的帝王,对于院体细笔绘画写实性的赏识也达到了极致,如同他的父亲(世宗雍正皇帝)一样,对于熔铸了西洋画法的细笔绘画非常感兴趣。并十分赏识画家郎世宁,对他十分亲切,非常钦佩。“几乎每天都到这位西洋画家身边,随便垂询,如谈家常⑥”,不止一次要郎世宁为他绘制肖像,还常抽空到郎世宁的画室看他画画。法国人巴多明在给朋友杜赫德的书信伍中就曾记载:乾隆元年(1736)五月三日,郎氏曾趁乾隆皇帝赏画之际,哀求缓和教禁之事并获得成功。乾隆皇帝不光欣赏郎世宁,他在圆明园逗留时,也经常到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的画室,看他画画。(时王致诚受召供奉内廷,其参酌传统院体细笔绘画,别立中西折中之新体,颇得乾隆皇帝重视)王致诚在1741年11月4日给布鲁瓦西亚侯爵的一封信中曾写道:“皇帝几乎每天都前往那里观看我的工作,以至于使我无法缺席不到......我必须学会用水在一种薄纱上作画,这种绘画(院体细笔)很难驾驭也很微妙,它比细密画具有某种更加微妙的特征……⑦”


        除了欣赏院体细笔绘画的艺术造诣外,乾隆皇帝还身体力行的尝试院体细笔绘画。史载乾隆皇帝学画便始自对五代黄筌细笔画作的学习。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秋,年近八旬的乾隆皇帝临摹了宋人李迪的《鸡雏待饲图》,并且谕令摹刻多份,颁赐给各省督抚,希望这些地方父母官将所辖地区的百姓视为图中的鸡雏,在处理政务时要“实心经理,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将勤政爱民的治国之策借助院体细笔绘画的形式进行普及教化,足见乾隆皇帝对于具有社会功能性的传统院体细笔绘画的大力推崇。


        “兴也勃焉”,任何一个太平盛世的兴起都不是朝夕之间的事,往往都会有迹可循。正是开明的政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国家的富足与安定,并由此为院体细笔绘画的发展与兴盛提供了精神与物质的基础保障。反过来,院体细笔绘画的弘扬也印证了盛世中国的全面繁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⑧”相信伴随着“中国梦”以及中华全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院体细笔绘画必将再次弘扬其“荣褒和谐大同”的新时代价值。 

.

①:邓椿(宋)《画继》

②:厉鹗(清)《南宋院画录》

③: 李康(三国•魏)《运命论》

④:陈寅恪(民国)《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

⑤:1736年10月22日的《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致本会杜赫德神父的信》

⑥⑦:汤开建《清宫画家法国耶稣会士王致诚在华活动考述》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日报(2014年07月09日 15 版)

原文刊发澳门《艺文杂志》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