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杨 官方网站

劉慶楊  /  2019-02-13

劉慶楊 | 趙孟堅的人文藝術與美學思想初探(一)

論 文 摘 要

趙孟堅,字子固,號彜齋,生于宋甯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卒于公元1267年。系趙宋宗室安定君王一脈,世居浙江海鹽廣陳鎮。好工詩書,是南宋時期重要的書畫代表人物。趙孟堅極有文采,曾參加過當時“鴛湖詩社”,與當時有“詩書元帥”之稱的賈似道相交于布衣之時,在仕途升遷中得到過賈的幫助,彼此詩文往返。與當時的文學藝術家也多有交遊。趙雖是皇室宗親,但家道中落,承襲父蔭,直至二十七歲方才入仕。其詩詞作品中,忠君孝親的儒家仕宦思想十分傳統。因仕途不順,“遇則仕,不遇則隱”的心態亦非常鮮明。同時,透過《彜齋文編》中與藝術相關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頗有“魏晉名士風流襟度”的趙孟堅。其好古愛物,曾典當衣物買碑換帖,沈舟救蘭亭銘文拓。趙孟堅雅好筆硯碑帖,是因為自己能書善畫,他能通過這些藝術的器,更圓滿地創造屬于自己的藝術之道。愛好古風的趙孟堅擅長多種文體,在詩詞書畫方面皆有造詣。在其現存的《梅竹譜》詩卷中,趙孟堅梳理確立了宋代的墨梅宗脈,使得墨梅成為後世文人畫的一個題材和風格。書畫的美學思想理論源自蘇東坡的文字啓發頗多。書法上傳承歐陽修蘇東坡書法為表現個體生命的理論基礎。以唐入門,取法魏晉,強調書先立骨骼,後再取態。以書觀人,將書法提升至人格修為的高度。趙孟堅對書法曆史的內在認知,既是自己學習準則,也是作為其藝術生命的支撐點。趙孟堅在《梅竹譜》中對植物花卉,細致觀察,文字刻畫。在這些不多的作品中,有精研工整的《歲寒三友圖》,有“詩畫一律,畫以形似”的《墨畫水仙圖》,詩文畫藝相得益彰。趙孟堅以自己深厚的文史修養和精深的繪畫技能相結合,在院體繪畫發展的高峰時期,繼承並實踐了蘇轼提出的“士人畫”的美學理論,為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和美學理論的進步完善做出了重大貢獻。

關鍵字:趙孟堅 士人畫 美學思想

ABSTRACT


Zhao Mengjian, who styled himself as Ziguor Yizhai, was born in the fifth year of Qingyuan, the Song dynasty (A.D.1199)and died on A.D.1267. He was the descendant of Anding Prince of the royalfamily, who had been domiciled in Guangchen Town, Haiyan, Zhejiang forgenerations, one of several importa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experts in SouthSong dynasty.

As a member of “Yuanhu Poets Union”, Zhao Mengjianhad brilliant literary talent. From “The Compilation of Yizhai”, we can findthat, when he was in grass roots, he made friends with Jia Sidao, honored as“Marshal of Poem and Calligraphy”, who once helped Zhao promote his socialstatus. They kept in touch by poems with each other. Also, Zhao had made friendswith many authors and artists of that age.

Although Zhao was a member of the royalfamily, his family had fallen from grace. Nevertheless, thanks to his father,he lived with his mother sufficiently and stayed home until twenty-seven yearold when he took office. His poems were drenched with traditional Confuciusvalues such as royal to the monarchy and dutiful to parent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speech, morality and merits, he strived for achievements as anofficial. Since he faced frustrations in the office, “join or retreat” had beenhis best option in officialdom.

With regard to arts-related statements in“The Compilation of Yizhai”, we can discover another Zhao Mengjian with“romantic ideas of Wei and Jin celebrities”. With a passion for ancient items,he once traded off his clothes for steles and books, even braved the risk ofwrecked boat to save the Lanting engraved inscription. As an expert in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Zhao Mengjian liked brush pens, ink stones andinscription so much. He could harness these artistic tools to create his ownartistic principles.

With traditional values, Zhao Mengjian was specializedin several styles and made achievements in poem,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the existing “The Book of Plum and Bamboo”, Zhao Mengjian established the InkPlum school of Song dynasty, which made inked plum a theme and style forliterati paintings of later generations. The esthetical theories of calligraphyand painting derived mostly from the literature of Su Dongpo. With regard tocalligraphy, he inherite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Ouyang Xiu and SuDongpo, who stressed calligraphy as a symbol of individual life. He startedfrom Tang dynasty, learned from Wei and Jin, attached top importance to theskeleton of calligraphy, followed by the shape. He looked to a pers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calligraphy, which had been considered by himselfas a process of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His inherent recognition ofcalligraphy was not only his learning norm, but also the support for hisartistic life.

In “The Book of Plum and Bamboo”, ZhaoMengjian had an extremely close look at vegetation and flowers with vividliterary description. However, few of his paintings were passed down from onegeneration to another. Among these items, the refined and orderly “Painting of Pine,Bamboo and Plum” and “The Ink Painting of Daffodil” that “combines the picturewith poem and resembles the shape” stand out. His poems and paintings add toeach other’s splendor. Zhao Mengjian integrated his solid literary and historiccompetence with profound painting skills. During the heyday of court painting,he learned from the esthetical theory of “literati paintings” proposed bySu Shi,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sand consummation of esthetical theories.

目錄

第一章:緒論

一、選題價值及原因

二、研究曆史與現狀

三、研究內容及方法

第二章:趙孟堅的生平與交遊

第三章:趙孟堅的人文與美學思想

一、忠孝思想

二、節行思想

三、器道思想

第四章:趙孟堅的藝術與美學思想

一、書法美學思想

二、繪畫美學思想

三、詩詞美學思想

第五章:結語

參考書目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 論

一、選題價值及原因

南宋末期,身為王孫的趙孟堅力求在仕途上一展抱負,可惜始終徘徊在微官小吏之間,不能達意。政治上的失意,使得趙氏在詩文書畫方面獲得了另一種的精神慰藉。我們今天閱讀趙孟堅的《彝齋文編》四卷本,不但看到他在詩詞創作的才華,也能看到他對書法史的深刻認知和理解,而透過觀賞經過一千多年歷史沉澱後遺存下來的《水仙圖卷》、《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等,我們又不得不驚歎趙孟堅的天賦與深湛的藝術功力。我們從趙孟堅的詩書畫作品,認識到了宮廷院體細筆從內府轉向外界的過程,從畫師過渡到文人的狀態,趙孟堅起到了橋樑的作用,也是具體的代表性人物。因此,我們從中國繪畫史的高度認知,選擇趙孟堅及其作品為研究課題,希望能夠從生平交遊、文學創作、藝術圖像等三方面呈現這位末世王孫的立體形象。

除了學術性的價值與因素外,在個人方面,本人長期從事院體細筆的臨摹學習及文化藝術推廣,如何將自身的興趣專長和學術研究相互結合,形成古為今用、今古融匯的精神狀態,一直是我追求探索的方向。因此,本文選擇並嘗試以趙孟堅這個兼具院體藝術風格和文人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作為學習研究的物件。

二、研究歷史與現狀

趙孟堅,南宋時期重要的書畫代表人物。建國以來,專門探討趙氏書畫藝術研究的文章比較少,1952年徐邦達先生發表了《宋趙孟堅的水墨花卉畫和其他》[1]一文,對於趙氏生平兼有考述。1962年,蔣天格先生有《辨趙孟堅與趙孟俯之間的關係》一文,考辨澄清了孟堅、孟俯兩位宗族兄弟之間相識的傳說和誤會[2]。徐、蔣兩位關於趙孟堅生平的文章對於趙孟堅的研究,具有開拓與奠基的作用。此後,學術界關心的焦點投向了趙孟堅的書法和水仙卷的美學思想分析、鑒賞,相繼有崔錦、孫寶發《趙孟堅和他的水仙卷》[3];楊臣彬《趙孟堅水仙卷》[4];李巍《趙孟堅宗唐說的書法美學意義探討》[5];盧輔聖《趙孟堅歲歲三友圖》[6]等等。2009年,孫明材的《趙孟堅詩文摭遺》又從文獻角度對趙孟堅的研究進行了補充[7]。

碩士論文方面,2013年廣西師範學院碩士陳飛撰有《彝齋文編校注》[8];西南大學碩士姚瑤撰有《趙孟堅詩畫藝術研究》[9];2014年南京大學碩士張柘潭撰有《趙孟堅水仙卷研究》[10]。三人分別從文獻、詩畫和《水仙卷》進行了綜合與個項的研究,體現了學術界重新關注趙孟堅這個課題。

中國臺灣方面關於趙孟堅的研究,也是歷歷可數,單篇論文:1970年周千秋撰有《節義畫家趙孟堅、鄭思肖》[11];1974年趙明琇《趙孟堅其人其藝》[12];2013年郭鳳翕《趙孟堅(子固)落水蘭亭詩序定武帖本當今出現帖本的對比》[13]。碩士論文只有一篇,2005年魏可欣撰有碩士論文《從尚意到復古:趙孟堅書法風格之研究》[14]。

從趙孟堅的研究可以發現一個潛在的問題,即是學科的分散導致了研究走向單一化,研究文學的不能兼顧書法和繪畫,研究藝術的不熟文獻,使得文字與圖像的研究不能有機結合,完整地呈現古人多面的立體形象。

三、研究內容及方法

內容方面,針對過去趙孟堅的研究都是單一性地取其文學作品或書畫作為討論物件,缺乏立體性的全面考察,本文希望能夠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從文學與藝術雙方面作出整體的研究。其次,本篇論文將會從人文美學的角度切入,以趙孟堅的文學性與美學性來觀察他的文學創作意念和藝術心態。

文獻詮釋法,是解讀古人文學重要的方法,本文希望深入理解趙孟堅的生平,並配合《彝齋文編》的文字,進行有效詮釋。

歷史社會學方法,將趙孟堅與時代社會結合,從社會學切入分析趙氏的思想與美學觀念的形成。

圖像學方法,根據作品的題材和結構等,進行筆法和佈局的分析和歸納,並根據前人研究有所進益。


第二章

趙孟堅的生平與交遊

趙孟堅(1199-1267前),字子固,號彝齋,趙宋宗室,系出安定郡王,宋太祖十一世孫,世居浙江海鹽廣陳鎮,好學工書,登宋理宗寶慶三年進士,[15]曾任湖州掾、入轉運司幕、知諸暨縣、以禦史言罷歸[16],有《彝齋文編》四卷傳世。

學術界對於趙孟堅的生年,據《彝齋文編》卷一《甲辰歲朝把筆》雲:“四十五番見除夕,稍知慚愧此之日。”甲辰為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以此前推四十六年,是宋甯宗慶元五年(1199),由此得知趙孟堅生年,不存在爭議。但是,關於他的卒年,頗有爭議:

(1) 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以前

《四庫全書》以朱存理《鐵網珊瑚》載“趙孟堅《梅竹譜卷》有咸淳丁卯葉隆禮跋,稱子固晚年工梅竹,步驟逃禪,予自江右歸,將與之是正,而子固死矣。跋出隆禮手跡,其言可信。是孟堅之卒於丁卯以前更為確鑿。[17]”

(2) 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

提出此說的是徐邦達:“至於他的卒年,有好多記載說是在元初,那是根據姚桐壽《樂郊私語》的一段錯誤記載而以誤傳誤的。按《梅竹詩譜》真跡卷中,後面鹹淳丁卯五月晦日葉隆禮跋說:‘晚年步驟逃禪,工梅竹,咄咄逼真,予自江右歸,頗悟逃禪筆意,將與之是正,而子固死矣。’……如果死在慶(度)宗鹹淳三年丁卯(西元1267),當享年六十九歲。[18]”咸淳丁卯為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徐邦達先生據葉隆禮這條文字記錄將趙孟堅卒年定在西元1267年,享年六十九歲。

(3)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左右

提出此說的是蔣天格,也是根據葉隆禮的跋文,但是推論:“……而葉跋又非作于孟堅之甫卒,定其卒年為景定五年(1264)左右,應該不至於有大的出入。[19]”

(4)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

謝巍考證趙孟堅卒於是1264年:“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六載趙孟堅之《水仙》長卷……雲:‘冉冉眾香國,英英群玉仙,星河明鸞序,冠佩美蟬聯;甲子須臾事,蓬萊尺五天,折芳思遠寄,秋水隔娟娟。’……其中‘甲子須臾事’聯繫後‘蓬萊尺五天’等三句來看,說明孟堅於甲子年仙逝而去。景定二年至鹹淳二年之間,正有景定五年(1264)為甲子年。”[20]。

(5)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

此說由王兆鵬提出:“按,《天啟平湖縣誌》卷十四有其享年的明確記載,謂孟堅‘年七十九卒,諡文簡。’孟堅生於慶元五年,七十九歲卒,則其卒年在端宗景炎二年(1277)。《天啟平湖縣誌》言之鑿鑿,當有所據。至於葉隆禮鹹淳三年謂孟堅已卒,或傳聞之誤。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天啟平湖縣誌》所載不確。然在別無他證之前,當以《平湖縣誌》之說為據。[21]”

綜合以上諸家考證來看,關於趙孟堅的卒年,基本都是根據某些詩文及題跋文字推測,仍然未有一致定案。但是,我們在分析諸家考證的時候,認為以四庫館臣將趙孟堅的卒年定為1267年以前,雖然比較保守,但是在沒有其他更有力更有效的證據出現以前,還是比較合理。

關於趙孟堅的籍貫,四庫館臣說:“太祖十一世孫,其先以安定郡王從高宗南渡,家於嘉禾之廣陳鎮。”明確指出趙氏自南遷之始便居於廣陳鎮,但是《宋人軼事彙編》記載趙孟堅為湖州人,入元後不樂仕進,隱居于廣陳鎮。根據前文引述諸家的考證,趙孟堅在宋末離世,自然不可能入元隠居了。此外,趙孟堅在《彝齋文編》卷四《告曾高祖墓文》說:“吾家渡江卜居廣成已逾百年,衣冠為盛……”可見趙孟堅的籍貫為海鹽廣陳鎮人,不是湖州人。

趙孟堅幼年家貧,他不止一次闡述此事,如《彝齋文編》卷一《上習庵陳先生》雲:“我貧母亦老,苒苒發已宣。家徒空四壁,簟笥笑且便。”卷四《告伯祖桂陽使君董文》說:“孟堅兒年家否貧無學資,惟公延師收拾教誨,伯祖母氏顧憐……”可以想見他童年生活非常艱苦,得到伯祖在生活上的照顧才能入學。根據卷一《甲辰歲朝把筆》詩雲:

四十五番見除夕,稍知慚愧此之日。小時辛苦習科場,惟恐一官身未得。二十七歲方塵忝,又閱八年初實曆。又閱十年滿兩任,汲汲皇皇望通籍。……前年涉險趨淮幕,去年舉剡甫及格……今年事定已改官,分邑不遠近鄉國。秋風行可報瓜熟,便得怡愉奉慈色……。(見《彝齋文編》)

從上可知,趙孟堅二十七歲登進士第,三十五歲才分發實職,五年一任,兩任至四十五歲後才有望名籍懸於朝廷之上。此外,從他“趨淮幕”赴前線,以及任剡縣令,可見他不畏艱辛,頗能任事。直至到了四十五歲才又改官鄉邦,得以近家奉養慈親。除了根據《甲辰歲朝把筆》這首詩披露的資料以外,我們還可以從整個《彝齋文編》四卷中的詩文題目及內容,勾勒出趙孟堅在不經意的時候,用詩詞文章記錄下來的讀書和仕曆等歷史片斷[22]:

宋甯宗慶元五年(1199)

生1歲(見卷一《甲辰歲朝把筆》)

宋甯宗嘉定十三年(1220)

21歲 (見卷二《庚辰除夕》)

宋甯宗嘉定十四年(1221)

22歲(見卷二《辛巳除夕》)

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

登進士27歲 (見卷一《甲辰歲朝把筆》)

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

作《水仙圖軸》29歲(見《寶迂閣書畫記》卷一)

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

任海鹽尉33歲(見卷三《送海鹽王尉序》)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

入漕幕兼職35歲(見卷一《甲辰歲朝把筆》)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

解漕幕兼職36歲(見卷一《乙未春初解漕幕兼職訪秋壑西湖探韻得柳字》)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

初任官36歲(見卷二《初任官所為慈闈壽【感皇恩】》)

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

撰《送海鹽王尉序》37歲(見卷三《送海鹽王尉序》)

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

次任官41歲(見卷二《次任為慈闈壽【感皇恩】是年慈闈六十二歲,命後一年》

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

入西憲幕41歲 (見卷三《海鹽縣重築海塘記》)

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

作《水仙圖軸》45歲(見《聽帆樓書畫續記》卷上)

宋理宗淳佑五年(1245)

改官鄉邑46歲 (見卷一《甲辰歲朝把筆》、卷二《初改官為慈闈壽》【驀山溪】、卷四《改官謝總使賈秋壑先生啟》)

宋理宗淳佑十年(1250)

作《水仙圖軸》51歲(見《大觀錄》卷一五)

宋理宗寶佑三年(1255)

入賈似道幕56歲(見《梅竹譜》趙孟深跋)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

跋書《梅竹譜》61歲(見《梅竹譜》卷)

宋孝宗幹道三年(1167)以前去世

從以上具體時間的考述和臚列,可以清晰見到趙孟堅雖然是天皇貴胄,但是生而貧困,仕曆的道路也不順暢,27歲前基本過著讀書、小吏而又窮困的生活。27歲進士及第後,仍然只是擔任地方官員。

依據《彝齋文編》,我們還可以看到趙孟堅與時人的交往,舉例有:陳塤、李寶文、陳新叔、賈似道等人,尤其與賈似道最為親近,《彝齋文編》中有:《乙未春初解漕幕兼職訪秋壑西湖探韻得柳字》、《送〈上馬嬌〉圖與秋壑監丞》、《秋壑納室慶席諸友分韻》、《問梅寄賈秋壑先生》、《謝泉使賈秋壑先生京狀》、《賀秋壑先生除總領仍兼泉使狀》、《改官謝總使賈秋壑先生啟》、《投泉使賈秋壑先生啟》等八篇文字,可見趙、賈之間的關係非常親近。賈似道為宋末權相,《宋史》入《奸臣傳》,過去的研究者因為愛惜趙孟堅的藝術才情,往往回避甚至迂回解說趙、賈之間的關係,導致治絲愈棼,往往不能自圓其說。其實,趙、賈二人相識于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以前(見卷一《乙未春初解漕幕兼職訪秋壑西湖探韻得柳字》),當時賈似道猶未登進士第,只是地方小吏。賈似道固然憑藉外戚身份而飛黃騰達,但是不能否認他極有文才,當時有“詩書元帥”之稱。我們今天熟悉的文學藝術家,如吳文英、劉克莊、周密、方回、趙孟堅等皆有詩詞書畫才名,與賈似道都有詩文唱和,難道都要進行人格批判和非議嗎?因此,我們認為不必要回避以及澄清趙、賈之間的關係,我們的切入點需要關注的是趙孟堅有無助紂為虐的暴行,是否品性不端!賈似道以權相戰敗獲罪,成為了一時之的,宋末官吏軍紳士子都極力聲討,史書也一面倒地批評,但是忽略了他在任內推行“和糴”政策,有效抑制土豪地主,達到平均地權的目的,增加了中央的收入,壓抑了當時的通貨膨漲。趙與賈相交于布衣之時,彼此詩文往還,從《彝齋文編》存見的文字來看,不存在見不得人的罪證,比如詩詞唱和、繪畫送贈、道賀納妾、慶賀遷官、謝答改官等等都是朋友之間的情誼,其中只有《改官謝總使賈秋壑先生啟》一篇,可能是趙孟堅在遷官方面獲得了賈似道的幫忙,所以有此致謝。但是,我們翻閱《彝齋文編》,也有《謝安吉使君黃寺丞先生京狀》、《賀節齋先生除京尹狀》、《謝節齋先生檄入發運本府兩幕啟》、《賀雲麓先生除紹興帥啟》等等,這許多屬於師生朋友、上下級官員、鄉里之間的應酬文字,固然是史料的一類,但是不必要過於驚訝,甚至懷疑趙孟堅的人格。

因為考究論述趙孟堅的交遊,我們涉獵了其他相關的研究文字。舉例來說,有研究者便曾指出趙孟堅參與了“江湖詩派”[23]。詩人的交遊圈是個重要的議題,如果趙孟堅是江湖派詩人,他的交遊圈會超出《彝齋文編》的紀錄,並且廣泛許多。因此,這是一個與趙孟堅交遊密切相關的議題,不容忽略。姚瑤在研究中憑藉的理由有四:

(1) 金啟華、蕭鵬《周密及其詞研究》中明確指出趙孟堅是宋末江湖雅人之一。

(2) 劉克莊《題趙子固詩卷》中說“紫芝仲白俱仙去,晚秀唯君擅士林”,將趙孟堅視為繼趙師秀、趙庚夫後比較優秀的詩人。

(3) 臺灣大學研究生魏可欣的論文《從尚意到復古:趙孟堅書法之研究》也認為趙孟堅為江湖詩派後期的成員。

(4) 周密《齊東野語》記載庚申歲曾“邀子固各攜所藏,買舟湖上,相與評賞……。”

第一條、第三條憑藉的是今人書中的研究陳述,一是缺少引述南宋時人直接的文字證明,二是缺乏參考與江湖詩派相關的重要研究成果和論著。因此,可以不必關注理會。

第二條猶有可以討論的地方,因為劉克莊是江湖詩派中人,又以趙孟堅比擬趙師秀、趙庚夫二人。趙師秀、趙庚夫兩個又都是江湖詩派,姚瑤於是想當然認為趙孟堅也是江湖詩派。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趙師秀、趙庚夫都是宗室中人,劉克莊有沒有可能從宗室的角度,評價趙孟堅是宗室後起之秀呢?因為趙師秀、趙庚夫都是西元一二一九年就去世了,當時趙孟堅才二十歲,劉克莊這樣看待或期望跟評價年輕的趙孟堅,十分正常。也許劉克莊希望趙孟堅可以成為江湖詩派的一員,但是事與願違。

最後一條是周密的記載,但是周密本人就不是江湖詩派的詩人[24],從文字清晰明白他邀趙孟堅是“各攜所藏,買舟湖上,相與評賞”,參與的是評鑒書畫碑帖等文物的活動,而不是詩歌雅集。評論考究趙孟堅是否江湖詩派,僅僅憑藉上面的文字辨說不足以服人。因此,我們還需要整理瞭解趙孟堅和江湖詩派,更須要參考專家的研究成果。

江湖詩派是南宋時期的一個沒有嚴格組織的詩人團體,為了反對江西詩派艱澀生硬的陋習,而標舉效仿唐人賈島、姚合清瘦野逸詩風的詩人圈子。因為南宋末年錢塘的一個書商兼詩人陳起編刻了一部《江湖集》,收錄了許多“江湖詩人”的作品,後來又有人陸續刊刻了《江湖前集》、《江湖後集》、《江湖續集》等,於是後人根據這幾種集子,將某些詩人和這個詩人圈子稱呼為“江湖詩派”。著名江湖詩派研究者張宏生在專著中說:

收入諸江湖詩集中的詩人,不一定就是江湖詩派成員。由於陳起初刻《江湖集》時,收錄標準就並不十分嚴格和明確,因此可以說,江湖詩派的成員在一開始就比較含混,而後出諸江湖詩集,由於編者所見不同,混亂的狀況就更嚴重了。[25]

江湖詩派和江湖詩人兩個概念本來就比較模糊不清,經由張宏生從社會地位、活動時間、收錄情況、唱酬情況、傳統看法等五條標準作出衡量,初步確定了138位詩人是江湖詩派成員。但是,這些“江湖詩派”的詩人名單裡面,並沒有趙孟堅。根據陳小輝《宋代詩社研究》一書,趙孟堅參與了“鴛湖詩社”:“該詩社參與者有趙孟堅、賈似道,大約於南宋後期活動於嘉興。”此外,趙孟堅也參與了西湖詩社:“該詩社參與者有趙孟堅、傅清叔,大約于南宋後期活動於杭州。[26]”但是,也沒有任何趙孟堅參與了江湖詩派的痕跡。

經由我們以上的考察和辨論,不能否認,南宋時期許多詩人和趙宋宗室弟子參加了“江湖詩派”的活動。但是,趙孟堅並沒有參與其中,這是個清晰而明確的答案和結果。

(後續詳見下篇)

[1]详见《文物参考数据》,1958年10月,第17-18页。

[2]详见《文物》,1962年12月,第26-31页。

[3]详见《美术》,1983年10月,第63-65页。

[4]详见《中国书画》,2008年12月,第14-15页。

[5]详见《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文学艺术》,2010年第25卷第12期,第30、54页。

[6]详见《书法》,2016年7月。

[7]详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11月第6期,第59-63页。

[8]详见广西师范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论文。

[9]详见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10]详见南京大学美术学硕士论文。

[11]详见《中国书画》,1970年3月,第18-19页。

[12]详见《浙江月刊》,1974年9月,第24页。

[13]详见《书友》第195期,2003年6月,第42-52页。

[14]详见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5年硕士论文。

[15]参见《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彝斋文编》卷一。

[16]参见徐邦达:《宋赵孟坚的水墨花卉和其他》,第18页。

[17]引见《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彝斋文编》卷一。以下例举《彝斋文编》均引自此,不另出注。

[18]参见徐邦达:《宋赵孟坚的水墨花卉和其他》,第18页。

[19]参见蒋天格:《辨赵孟坚与赵孟俯之间的关系》,《文物》,1962年12月,第30页。

[20]参见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202页。

[21]参见王兆鹏:《宋代十三家词人生卒年考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第27卷第3期,第57页。

[22]此处参考历来画谱著录赵孟坚书画作品,力所及见,也一并记录,利便下文论述。

[23]见姚瑶:《赵孟坚诗画艺术研究》,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13年5月,第13页。

[24]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第315页。

[25]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第296页。

[26]见陈小辉《宋代诗社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