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杨 官方网站

刘庆杨  /  2015-05-11

傳移模寫之李迪《雪樹寒禽圖》


傳移模寫之李迪《雪樹寒禽圖》

刘庆杨

六法論之傳移模寫

五世紀時,南朝齊的謝赫(479-556)在《古畫品錄》中總結古來評畫的方法,提出“畫有六法”,其中一法便是“傳移模寫”。這一方法其要求如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所說:“凡將摹者......皆令新跡彌舊本,若長短、剛柔、深淺、廣狹與點睛之節,上下、大小、濃薄,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變矣。”以此強調“傳移模寫”所應該具備的手段與方法。


    “傳移模寫”作為畫中六法之一,對於古代中國書畫有著異乎尋常深刻的歷史意義。就書法而言,“傳移模寫”更是普遍。今日學術界恐難承認王羲之有真跡傳世,而今日得見也為大家所寶重的所謂王羲之名跡,率皆為“傳移模寫”的成果,應該是事實。也靠著這壹批“次真跡一等”的作品,我們才能了解王羲之的風格。繪畫方面也是如此,唐代名家諸如李思訓、吳道子、王維等,能有作品傳留至今?宋徽宗時代,對於古書畫的傳摹,今日能得見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遼寧省博物館)兩件,古書畫的原貌重現,“傳移模寫”就扮演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將“傳移模寫”轉移成一種學習、乃至明清人倡導“臨仿”古畫的方式來了解古畫,就此而言“臨仿”也是某種程度的“傳移模寫”。董其昌(1555-1636)就建立仿古理論:“畫家要蘊釀古法,落筆之頃,各有師承,略涉杜撰,即成下劣,況於能妙。”所謂“畫不以宋元為基,則如弈棋無子,空枰何如下手。”這種學習對於註重創作的的藝術,當代的藝術史家蘇利文,主張中國畫的“臨仿”,“作畫的活動,就像一個鋼琴演奏家演奏名曲一樣。我們所欣賞的是他演奏的素質,以及他對(原作的)構圖,怎樣對原作深刻而微妙地演繹,而不在於構圖本身是否新奇。”同樣的名曲,各個演奏家一再的演奏,保有自己詮釋的作為,這是更為人們所廣為接受的。中國書畫在“傳移模寫”時,保有書畫家本人的作為也是順理成章。清初四王的“人人一峰;家家山樵”就是最好的詮釋了。


    中國歷代畫史不乏丹青巨擎,無一例外的都曾經經歷以傳摹古代名家作品作為學習手法的過程。眾所周知,文化與藝術是由代代積累而逐漸豐富,因此透過對於前代風格及重要作品的傳摹與學習,得以承續偉大藝術的成就,這樣的歷程古今中外皆然。籍此不斷的“傳移模寫”使得傳統的以延續且有所創新,正是“old is New”的另一種詮釋。歷代明賢在傳移的過程中,也會因為學習者本人的喜好與認知,有的忠實模擬,有的加上新詮釋。因為這些原因,便逐漸積累出一批相似藝術作品,由於在平時的學習與傳承中對於張大千與於非闇研析較多,便查對資料,梳理出有關於宋代李迪作品《雪樹寒禽圖》的傳移模寫案例,匯錄小記。㊫

39328470_2.jpg

名稱:雪樹寒禽圖

作者:李迪

類別:南宋院體細筆繪畫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上海博物館

李迪,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生卒年不詳。北宋宣和是為畫院成忠郎,南宋紹興時復職為畫院副使,歷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1162-1224),活躍於宮廷畫院幾十年,畫多藝精,頗負盛名。工花鳥竹石、鷹鶻犬貓、耕牛山雞,長於寫生,兼作山水小景。構思精妙,功力深湛,雄偉處動人心魄。此圖縱116.1厘米,橫53厘米,絹本,設色。現藏上海博物館。圖繪一棵枯樹,枝幹差椏,挺立於灑落的雪花中,枝幹、杈丫向上處微積雪,幹上棲一山禽。樹根旁穿插一叢竹枝,竹葉上積有白雪,葉梢微垂。歷史上,唐人畫雪,用“灑粉法”,彈灑白粉以示雪花,而五代後水墨盛行,就改用墨色烘染、留白,以示積雪,但也有遺憾處,無法體現飄灑著的雪花。而《雪樹寒禽圖》則融合兩法,背景用墨色層層積染,既烘托氣候的陰冷,又在枝、葉及地面上留白(或加染白色)以示積雪,同時也為彈灑白粉打好深色的底。全圖以墨色為主,薄染白粉,僅在飛禽的背羽上略敷青色,已然在素雅中透出明艷。而在構圖上,僅畫與主題有關的一棵樹、一叢竹、一山禽,背後不畫一物,顯示出宋代院體花鳥畫無論是繪畫技術和繪畫觀念上的漸趨成熟。

art39790743.jpg

名稱:擬李迪雪樹寒禽圖

作者:于非闇

鈐印:老非

題識:擬宋人筆,偶有古意。壬午二月,雪窗作於玉山硯齋。非闇。

此幅作於1942年,系于非闇仿宋代宮廷院體畫師李迪之本。于非闇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工筆花鳥畫家。他的書法模仿趙佶的“瘦金書”筆體,並且對中國畫顏料的分類和制作頗有研究,寫有專著《中國畫顏色的研究》、《我怎洋畫工筆花鳥畫》等。此幅作品于非闇采用了磁青掏底,以磁青色的沈穩為基調,深化畫面層次。以蛤粉層層累積,厚積雪色。畫面緊扣“雪”“寒”二字,表現一株枯樹立於雪中,樹葉已蕩然無存,樹杈疏落有致地指向天空,旁邊留白,以示積雪。淺淡的色調與以靛藍染暗的天空形成強烈而不刺眼的對比,使人觀之第一眼便落在“寒禽”身上。

art5018793864.jpg

名稱:古木幽禽圖

作者:張大千

題識:古木幽禽,宋人李迪真本,吳興龐虛齋丈所藏,丁亥五月借臨於海上,大千張爰。

鈐印:張大千、蜀客

鑒藏印:耕雲賞鑒、懷風堂

題簽:古木幽禽,大千居士作

鈐印:張爰、大千居士

此幅作於1947年,乃張大千仿宋代宮廷院體畫師李迪之本。張大千的花鳥畫起初走寫意路線,八大、華嵒均為其學習的對象。自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漸學北宋人的工筆院體,同時也從觀察寫生入手。40年代初期,大千在敦煌臨摹壁畫,這在一定程度上亦影響了其花鳥畫,逐漸形成了宋代院體以來未見的瑰麗風格。從大千離開敦煌,回到青城、成都,直至1949年底離開中國大陸,這段時期是其工筆花鳥畫的巔峰時期,不僅筆墨純熟,且格調高雅,此圖便為大千在這一時期的佳作。李迪的工筆花鳥畫構思巧妙,細致入微,大千可謂頗得其意。畫面上,枯枝翠竹相映生輝,雀鳥獨立枝頭,構圖疏空,意境清幽。竹枝、翠竹以及雀鳥的描繪均帶有裝飾性,但仍不失優雅的書卷氣和唯美的情趣,大千既在筆墨和設色上得古人精華,又以獨特的審視角度賦予物象新的生命。

1010850835.jpg

名稱:擬張大千古木幽禽圖

作者:劉慶楊

題識:師法李迪先生慶楊

鈐印:師宋堂 劉慶楊印

臨習此作時,我先是查閱了《宋畫全集》第二卷第一冊所載李迪原作,又分別查閱了張大千及于非闇的傳摹作品,最終取道大千先生法入,參以李迪原作神韻。取法大千先生,是想在繪制中,通過原作對比,可以準確洞悉大千先生在1947年傳摹此作之時的心理感受,以及所希望在傳摹中能夠得以解決的問題。此幅作品我采用日本生絹加扁絲捶打,設色均采取薄施累積,僅樹幹光亮一處便用赭、藤十六遍。山石地面采取罩染平塗,竹葉花青墨分染層次,葉背石綠做底。確保整幅畫作輕盈平凈。大千先生改作此幅為不落雪之初冬意境,實為去除烘托雪色而罩染背景之繁工。我在傳摹此作時,采取絹背平塗淡赭石於托襯色宣之上的方法,這樣一來雖然在背景層次上會有所減弱,但整幅畫面會進一步統一色調,達到宋代繪畫所提出的“凈、靜”訴求,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image1-4-.jpg

擬張大千古木幽禽圖細部特征